JVM 垃圾回收器
JVM 有哪些垃圾回收器
在jvm中,实现了多种垃圾收集器,包括:
串行垃圾收集器
并行垃圾收集器
CMS(并发)垃圾收集器
G1垃圾收集器
1.串行垃圾收集器
Serial和Serial Old串行垃圾收集器,是指使用单线程进行垃圾回收,堆内存较小,适合个人电脑
Serial 作用于新生代,采用复制算法
Serial Old 作用于老年代,采用标记-整理算法
垃圾回收时,只有一个线程在工作,并且java应用中的所有线程都要暂停(STW),等待垃圾回收的完成。
2.并行垃圾收集器
Parallel New和Parallel Old是一个并行垃圾回收器,JDK8默认使用此垃圾回收器
Parallel New作用于新生代,采用复制算法
Parallel Old作用于老年代,采用标记-整理算法
垃圾回收时,多个线程在工作,并且java应用中的所有线程都要暂停(STW),等待垃圾回收的完成。
3.CMS(并发)垃圾收集器
JDK 1.5 时引入,JDK9 被标记弃用,JDK14 被移除
CMS全称 Concurrent Mark Sweep,是一款并发的、使用标记-清除算法的垃圾回收器,该回收器是针对老年代垃圾回收的,是一款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,停顿时间短,用户体验就好。其最大特点是在进行垃圾回收时,应用仍然能正常运行。
CMS垃圾收集器是第一个关注 GC 停顿时间(STW 的时间)的垃圾收集器。之前的垃圾收集器,要么是串行的垃圾回收方式,要么只关注系统吞吐量。
CMS 垃圾收集器之所以能够实现对 GC 停顿时间的控制,其本质来源于对「可达性分析算法」的改进,即三色标记算法。在 CMS 出现之前,无论是 Serious 垃圾收集器,还是 ParNew 垃圾收集器,以及 Parallel Scavenge 垃圾收集器,它们在进行垃圾回收的时候都需要 Stop the World,无法实现垃圾回收线程与用户线程的并发执行。
CMS 垃圾收集器通过三色标记算法,实现了垃圾回收线程与用户线程的并发执行,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系统响应时间,提高了强交互应用程序的体验。它的运行过程分为 4 个步骤,包括:
初始标记
并发标记
重新标记
并发清除
初始标记,指的是寻找所有被 GCRoots 引用的对象,该阶段需要「Stop the World」。这个步骤仅仅只是标记一下 GC Roots 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,并不需要做整个引用的扫描,因此速度很快。
并发标记,指的是对「初始标记阶段」标记的对象进行整个引用链的扫描,该阶段不需要「Stop the World」。 对整个引用链做扫描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,因此通过垃圾回收线程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,可以降低垃圾回收的时间。
这也是 CMS 能极大降低 GC 停顿时间的核心原因,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,即:并发标记的时候,引用可能发生变化,因此可能发生漏标(本应该回收的垃圾没有被回收)和多标(本不应该回收的垃圾被回收)了。
重新标记,指的是对「并发标记」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校正,该阶段需要「Stop the World」。正如并发标记阶段说到的,由于垃圾回收算法和用户线程并发执行,虽然能降低响应时间,但是会发生漏标和多标的问题。所以对于 CMS 来说,它需要在这个阶段做一些校验,解决并发标记阶段发生的问题。
并发清除,指的是将标记为垃圾的对象进行清除,该阶段不需要「Stop the World」。 在这个阶段,垃圾回收线程与用户线程可以并发执行,因此并不影响用户的响应时间。
【疑问】为什么Java8没有用CMS作为默认垃圾收集器呢?
CMS 的优点是:并发收集、低停顿。但缺点也很明显:
①、对 CPU 资源非常敏感,因此在 CPU 资源紧张的情况下,CMS 的性能会大打折扣。
默认情况下,CMS 启用的垃圾回收线程数是(CPU数量 + 3)/4
,当 CPU 数量很大时,启用的垃圾回收线程数占比就越小。但如果 CPU 数量很小,例如只有 2 个 CPU,垃圾回收线程占用就达到了 50%,这极大地降低系统的吞吐量,无法接受。
②、CMS 采用的是「标记-清除」算法,会产生大量的内存碎片,导致空间不连续,当出现大对象无法找到连续的内存空间时,就会触发一次 Full GC,这会导致系统的停顿时间变长。
③、CMS 无法处理浮动垃圾,当 CMS 在进行垃圾回收的时候,应用程序还在不断地产生垃圾,这些垃圾会在 CMS 垃圾回收结束之后产生,这些垃圾就是浮动垃圾,CMS 无法处理这些浮动垃圾,只能在下一次 GC 时清理掉。
4.G1垃圾回收器
放单独一个板块讲
G1垃圾回收器
G1(Garbage-First Garbage Collector)在 JDK 1.7 时引入,在 JDK 9 时取代 CMS 成为了默认的垃圾收集器。G1 有五个属性:分代、增量、并行、标记整理、STW。
应用于新生代和老年代,在JDK9之后默认使用G1
划分成多个区域,每个区域都可以充当 eden,survivor,old, humongous,其中 humongous 专为大对象准备
补充知识:
新生代(Eden+Survivor)的初始占比是5%堆内存
G1会根据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目标,动态增加新生代的Region数量。但是新生代最大占比不超过堆内存的60%
采用复制算法
响应时间与吞吐量兼顾
分成三个阶段:新生代回收、并发标记、混合收集
如果并发失败(即回收速度赶不上创建新对象速度),会触发 Full GC
阶段一:Young Collection(年轻代垃圾回收)
初始时,所有区域都处于空闲状态,分成大小均等的区域,每个区域都可以是Eden、Survivor、old
创建了一些对象,挑出一些空闲区域作为伊甸园区存储这些对象
当伊甸园需要垃圾回收时,挑出一个空闲区域作为幸存区,用复制算法复制存活对象,需要暂停用户线程(STW)
存活对象会被复制到survivor区
随着时间流逝,伊甸园的内存又有不足
将伊甸园以及之前幸存区中的存活对象,采用复制算法,复制到新的幸存区,其中较老对象晋升至老年代
清理后效果
阶段二:Young Collection + Concurrent Mark (年轻代垃圾回收+并发标记)
当老年代占用内存超过阈值(默认是45%)后,触发并发标记(标记老年代里面存活的对象),这时无需暂停用户线程
并发标记之后,会有重新标记阶段解决漏标问题,此时需要暂停用户线程。
这些都完成后就知道了老年代有哪些存活对象,随后进入混合收集阶段。此时不会对所有老年代区域进行回收,而是根据暂停时间目标优先回收价值高(存活对象少)的区域(这也是 Gabage First 名称的由来)。
阶段三:Mixed Collection (混合垃圾回收)
混合收集阶段中,参与复制的有eden、survivor、old
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混合收集,混合收集可能要执行多次,第一次我们在预定时间内只回收到了3个老年代,后续再多执行几次混合收集,把剩下的老年代重新标记,逐渐释放内存。
当执行多次混合回收后,又进入下一轮的新生代回收、并发标记、混合收集。
G1也有可能出现并发失败的情况,就会触发full GC,那么回收时间就很多了(数秒至数分钟),不过经历了多次【新生代回收,并发标记,混合收集】,一般不会触发full GC。
触发并发失败的原因:
G1启动并发标记周期后,若在触发Mixed GC之前,老年代空间已被完全填满,G1会放弃当前标记周期并触发Full GC。
并发标记线程数(
-XX:ConcGCThreads
)过少,导致标记速度小于应用的内存分配速率,进而引发老年代溢出。
如果一个对象太大了,一个区域装不下,会开辟一块连续的空间存储巨型对象